本帖最后由 西红柿收割机 于 2023-11-20 23:16 编辑
下面我们看一下另一个问题,即印度现在是资本主义还是半封建主义。 我们看看印共(毛)总书记巴萨瓦拉吉的说法(出自上面引用过的那个采访): “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农作物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小型土地所有权稳步增加。即使是现在,仍以普通农作物的生产为主流趋势。这是半封建关系和落后的半封建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尽管农业及其附属部门的雇佣劳动有所提升,农业劳动者和半无产者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他们的工资与现代产业工人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变化丝毫没有减轻半封建下的剥削。
农业创造的大部分剩余价值,都处于银行/合作社联盟、放债人、萨胡卡尔(shahukar)和各种金融机构的官僚霸权之下。这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无处可寻。半封建关系是资本主义自上而下发展的障碍。放债人和商业资本夺去了农民的农产品/商品,但没有夺去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将农民束缚在半封建关系中,控制着他们的劳动力,却不把他们变成工人,也不容许他们变成资本家。
霸权种姓地主与达利特无地工人之间的雇佣合同具有半封建性质,也是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剥削与压迫的基础。基于种姓制的婆罗门封建主义和种姓等级压迫仍然存在并流行于农村地区。种姓等级体制是半封建关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大多数人被局限于落后的生产关系,这种关系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串联的作用,使大多数人处于赤贫和苦难之中,降低了人们的购买力,因而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 总书记所说的与文件所表述的一些内容很多是一致的。 如关于雇佣劳动的问题,文件写道: “在过去70年里,我们看到农业和农业相关部门的雇佣劳动有所增加。农业雇佣工人和半工人的数量增加了。有些人显然认为封建剥削在农村地区采取了资本主义形式。[···]霸权种姓地主与达利特无地劳工之间的雇佣劳动合同起源于半封建。这同时也是经济和非经济剥削和压迫的基础。这种种姓-阶级压迫在农村地区仍然普遍存在。” 古鲁普拉萨德·卡尔(Guruprasad Kar)教授写了一些文章来说明自己认为印度农业仍然是半封建的原因,我们来看看他的说法。 在《印度农业资本家在哪里?:对“印度生产与剩余榨取模式的关系”的批判性评论》(Where are the Indian agricultural capitalists?: Critical Comment on ‘Re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odes of Surplus Extraction in India')一文中,古鲁普拉萨德·卡尔写道: 根据作者的说法,如果榨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似乎是通过雇佣劳动制度来实现的,那么在农业中榨取剩余价值并进行再投资以扩大再生产的资本家或将成为资本家的人又在哪里呢?
作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完善他们支持印度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论点。在这方面,引用Ranjit Sau(1973)的话是恰当的。
“没有资本主义农民的农业资本主义就像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一样是无稽之谈。一般的资本家与特别的资本主义农民之间没有根本区别。” (见Where are the Indian agricultural capitalists?: Critical Comment on ‘Rel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odes of Surplus Extraction in India') 在《印度半封建农业关系的长期盛行》(The enduring prevalence of semi-feudal Agrarian relations in India)一文(2018年的文章)中,古鲁普拉萨德·卡尔写道: 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也可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社会化,劳动力成为商品。但在今天的印度,情况并非如此。除少数地区外,大土地所有者通常不会组织大规模生产。对他们来说,最有利可图的途径是将部分土地租给贫苦农民(有时是通过口头合同),其余的土地则由他们自己雇佣工人耕种,而其中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都处于某种形式的半封建束缚中。小农和无地农民的贫困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就为通过土地租赁和高利贷收取地租获取更大收益提供了可能。此外,大地主的大部分盈余被投入到贸易或高利贷中,而不是投入到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的生产中。
绿色革命后,化肥、高产种子、管井和杀虫剂等农业投入的价格不断上涨,因此,种植所需的现金比1976年的旧方法(Sau,1976年)高出11倍。这迫使不那么富裕的农民寻求贷款,以支付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这可能会导致有利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形势,土地可能会集中在富裕的企业主农民手中,而另一部分人则会转向农业或工业的雇佣劳动。但这并没有发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货币借贷比将资本投入生产所赚取的利润更有利可图,事实上,富裕农民中较富裕的部分开始放高利贷。
这篇文章提供了数据来说明印度农业仍以小型农业为主:“印度农业以小规模耕作为主,根据最新的农业普查,农业平均占有面积为1.15公顷。农业仍以自给农作为主,50%以上的粮食作物留作农民自己消费(《印度经济的各个方面》(Aspects of Indian Economy),2017 年)。”
在《印度农业的半封建性质》(The Semi-Feudal Character of Indian Agriculture)一文中,古鲁普拉萨德·卡尔写道: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小农场在印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而这部分人一年到头都无法靠小农场的收入养家糊口。此外,农业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与此同时,政府的投资和补贴也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配下不断减少。近来,小农户和边缘农户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历史上高利贷盛行,农作物贸易商提供的生存贷款和生产贷款条件苛刻,如高利率或强迫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农作物。因此,农作物价格的季节性波动是经常性的现象,这无疑不利于农民的利益。
因此,很明显,边缘化农民、小农和中农生产的剩余并不属于他们。放贷者和农作物贸易商通过上述过程将其侵吞。同样,由于在整个农村阶级关系中,高利贷和农作物贸易仍然是有利可图的投资,因此将这些剩余再投资于生产的机会很渺茫。为了保持这种生产关系,商业资本控制着农作物的生产,而不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组织生产。因此,整个运作使小农只能作为小生产者,吸走了剩余,但既没有通过控制他们的劳动力使他们无产阶级化,也没有提供通过积累剩余转变为资本主义阶级的机会。 (见The Semi-Feudal Character of Indian Agriculture) 这里的话与印共(毛)总书记所说的“农业创造的大部分剩余价值,都处于银行/合作社联盟、放债人、萨胡卡尔 (shahukar)和各种金融机构的官僚霸权之下。这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无处可寻。半封建关系是资本主义自上而下发展的障碍。放债人和商业资本夺去了农民的农产品/商品,但没有夺去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将农民束缚在半封建关系中,控制着他们的劳动力,却不把他们变成工人,也不容许他们变成资本家。”的基本主旨是一致的。 此外,不少认为印度仍然是半封建的人都提到了种姓霸权在印度农村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种姓印度教徒凌驾于其他弱势群体之上,达利特人(“贱民”)和阿迪瓦西人(部落民)经常不被允许拥有土地,还遭受各种非人的侮辱与剥削,这些人对他们所耕种的土地常常没有明确的所有权,这使得他们的自杀在农民自杀的统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但即使如此,印度的农民自杀数据也已经很惊人了。 当然,也没有人会否认,资本主义关系在印度有着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使得剥削网络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印度生产关系的变化——我们的政治纲领》指出: “农村的阶级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扭曲的资本主义关系在生产中蔓延。半封建关系相对削弱。20世纪90年代以前,阶级斗争通常发生在以压迫种姓的地主、一两个大地主、少数几个受他们支持的压迫种姓家族及其买办为一方与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另一方之间。我们在后来的时期几乎看不到这种情况。早期的少数地主和富农、中产阶级农民发展成了新地主,在农村推行霸权。他们在国家的支持下,与帝国主义和买办官僚资本家一起掠夺农村经济的剩余。今天,我们需要将阶级斗争的目标对准这一联盟。”印共(毛)总书记也指出:“由于这一时期半封建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出现了一种政府与民间的广泛的集体合作形式——“党—合作社—潘查亚特—警察”体制,取代了以往的封建霸权形式。合作银行是官僚资本主义与半封建主义合作的重要构造形式。这些合作银行的合作社资本,是帝国主义、买办官僚资本家和地方半封建分子的结余投资的组合。通过他们,产生了一个以国有财产/资金为基础的地方霸权和剥削的新体系。”(出自上面引用过的那个采访) 也就是说,早期斗争中常见的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种姓地主、大地主、高种姓家族及其买办现在被一个更加复杂的剥削结构代替。古鲁普拉萨德·卡尔说: “作者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只强调地主阶级是半封建主义的唯一代理人。但“半封建主义”一词本身就意味着一些资本的注入产生了一些与封建基础紧密交织的资本主义特征。”(《印度农业资本家在哪里?:对“印度生产与剩余榨取模式的关系”的批判性评论》) 我们看到,在依附帝国主义的资金与技术的情况下,绿色革命以及各种农业改革为帝国主义与印度统治阶级提供了寄生性榨取农业剩余而无需组织生产过程的条件,印度的农业生产依然是零散的,大部分农民渴望拥有自己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在印度依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而这只有印共(毛)领导下的持久人民战争才能实现。
————————————————————————————
次帝国主义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不过还是简单说明一下这个概念。 “次帝国主义”(sub-imperialism)概念是巴西学者鲁伊·毛罗·马里尼(Ruy Mauro Marini)提出的,他给次帝国主义下过一个简短的定义: 我们将次帝国主义定义为依附经济达到垄断和金融资本阶段时所采取的形式。次帝国主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方面,国家生产机器在世界范围内的中等有机构成,另一方面,实行相对自主的扩张主义政策,这种政策不仅伴随着与帝国主义生产体系的进一步融合,而且在帝国主义在国际范围内行使霸权的框架内得以维持。
We have defined sub-imperialism as the form assumed by the dependent economy when it reaches the stage of monopolies and financial capital. Sub-imperialism implies two basic components: on the one hand, a medium organic composition on the world scale of the national productive apparatus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xercise of a relatively autonomous expansionist policy, which is not only accompanied by a greater integration to the imperialist productive system but is maintain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hegemony exercised by imperialism on an international scale.
——https://cosmonautmag.com/2023/05 ... y-ruy-mauro-marini/
笔者认为,次帝国主义大体可以指认这样一种状态: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经济上也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性,所以不算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时这个国家并未发展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但是形成了自己的地区性霸权(不少人认为印度在南亚正是这样一种霸权)。
发布于 2023-11-20 21:06・IP 属地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