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观电影《青年马克思》所获启示

2018-5-15 22:4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7554| 评论: 1|原作者: 旗帜中流评论员|来自: 旗帜中流

摘要: 由法国、德国、比利时三国影视人员联合拍摄的电影《青年马克思》,2017年下半年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引起关注。今年5月5日前后,开始在中国公映。我们推荐一切关注、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去看这部影片。
观电影《青年马克思》所获启示
2018-05-13作者 旗帜中流评论员

 

由法国、德国、比利时三国影视人员联合拍摄的电影《青年马克思》,2017年下半年就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引起关注。今年5月5日前后,开始在中国公映。我们推荐一切关注、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去看这部影片。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欧洲各国,封建贵族用专制统治的方法对待人民。大地主为了捍卫其对森林、树木的个人私有,随意屠杀到树林里捡柴禾的贫苦群众。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将此事曝光,随即引来警察跑到《莱茵报》编辑部,将编辑部人员悉数抓捕。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工厂里,工人是怎样累死累活地劳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且还有大量童工。机器轰鸣永不停歇,工人也同样不被允许有片刻停歇。这般景象,与当今第三世界各国的血汗工厂,还有我国沿海地区的血汗工厂,是否极其相似呢?在恩格斯家族开办的纺纱厂里,一名童工因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未曾睡眠而不慎被机器轧断手指,工厂主(即革命导师恩格斯的父亲)则训斥工人说:“是你们工人不小心,才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不追究你们的责任,就算不错了。我还要把被损坏的机器再修理一下,需要花很多钱的。”一位女工针锋相对、仗义执言,与厂主顶了起来,结果当场被厂主炒了鱿鱼。(这位女工后来成为恩格斯的妻子,工人运动中的一位女活动家。)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欧洲,统治阶级专横暴虐,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知识界各学派都在为社会寻找出路、开出各种药方。


我们在影片中看到,当时的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家蒲鲁东在工人集会上发表演讲,批判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公,是怎样地赢得了工人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蒲鲁东那一套理论,一方面揭露当时社会的两极分化,剑指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明确提出“财产就是盗窃”的口号;另一方面则主张消除资本主义“坏的一面”、同时保存其“好的一面”。蒲鲁东所谓的“坏的一面”,就是指资本主义对劳动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照蒲鲁东的说法,这些都是“竞争”的后果,因此应当“消除竞争”;所谓“好的一面”,照蒲鲁东的说法就是“个人对私有财产的领有”。蒲鲁东提出,应当消除竞争,但同时“保持领有”。马克思曾针锋相对地批判道,照蒲鲁东的那一套,我们只能回到原始社会或者封建社会去,也就是回到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相互隔绝、自给自足的落后状态去,而不可能生活在工业革命之后以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因此,蒲鲁东又给出了他的变通方案——通过国家银行贷款给工人,建立工人合作社,收购资本家的工厂,同时实行社会改良——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因此无需进行政治斗争、无需进行社会革命。蒲鲁东的这一套理论,既适应了社会中下层小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的牢骚和不满,又迎合了小生产者、小业主等阶层的私有观念,因此在当时的欧洲工人运动中流毒甚广,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障碍,曾经受到马克思的严厉批判。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马克思曾发表《哲学的贫困》一书,针锋相对予以批判。这些情况,在影片中也有所表现。


影片中还提到了马克思曾经与之斗争的其他机会主义思想家,例如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巴枯宁认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都是因为权力、特别是国家权力造成的。巴枯宁有一句名言:“任何国家都意味着对人民的统治,而任何统治都意味着剥削和压迫”。因此,巴枯宁主张无政府主义,主张立即消灭国家、消灭一切权力,建设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因此,巴枯宁反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读过相关历史资料的人都知道,在国际共运史上,曾就人类怎样才能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问题,出现过一场“巴马之争”。


2.jpg

《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没有详细反映马克思与蒲鲁东、巴枯宁的论战,而是重点反映了马克思与魏特林的理论分歧。魏特林是一名工人,是工人活动家和工人思想家。他为了工人的解放到处奔波、备受迫害,不可谓不真诚。但是,魏特林受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欺骗,主张仁慈、博爱,提出“人人皆兄弟”,企图用这种说教感化所有人。他的这一套,理所当然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影片中,着重表现了青年马克思与魏特林之间在思想观点方面的交锋。


总之,影片《青年马克思》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现实和阶级矛盾,同时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欧洲思想理论界学派林立、工人运动由于不成熟而无所适从的实际情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内在水平是很高的,绝不是简单地回顾马克思生平。


“正义者同盟”是当时在欧洲出现的一个跨国工人组织,最早成立于1834年。该同盟成员曾参加过各种密谋活动,企图建立财产公有的新社会,也参加过1839年的巴黎起义,因此该同盟的领导人也备受驱逐和逮捕。电影《青年马克思》告诉我们,恩格斯发现这一组织后,立刻给马克思写信请马克思从巴黎到伦敦来,与该组织接洽。当时的马克思,生活困顿,他其实很想去伦敦,但是考虑到刚刚生了第二个孩子的燕妮,他犹豫了。燕妮则充分认识到“正义者同盟”的重要性,她不仅鼓励马克思立即去伦敦,而且亲自陪同前往。


影片描述到,原来是恩格斯的妻子、那位工运女活动家给牵线搭桥,将马克思、恩格斯介绍给“正义者同盟”的。在与“正义者同盟”领导人会面之前,恩格斯的妻子嘱咐马克思、恩格斯说,这些工人领袖非常自信,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感兴趣于哪个知识分子的理论,所以请他们一定注意谈话的方式。然而,会面开始之后,由于魏特林大肆谈论所谓“仁慈”、“博爱”等肤浅的陈词滥调,马克思忍不住与他争辩起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后来,“正义者同盟”的一位领导人——从影片里看,是一位老者,把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训斥了一顿,称他们两人为“蠢货”。他说,魏特林是一位久经战斗的工人活动家,各国工人组织都对他倍加尊重。他批评了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轻率,然后拿出一张纸,说:“根据同盟的慎重考虑,集体做出决定……” 这时,马克思、恩格斯坐在那里,知道这一回“没戏”了。不用说,观众这时也跟马克思、恩格斯一样,认为这次真的将失去与“正义者同盟”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机会。然而,这位老者出人意料地拿着那张纸念道:“决定请你们两人加入同盟,并请你们两人为同盟起草一个宣言……”

3.jpg

原来,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孕育、诞生过程。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看到,这位老者、“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虽然批评了两位年轻人的轻率,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全盘否定他们,而是在批评之后接纳了他们,并请他们为同盟起草宣言。影片没有交代这位老者的名字,根据恩格斯1885年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正义者同盟”最早的领导人有卡尔·沙佩尔、亨利希·鲍威尔等人。影片中这位老者是谁,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不过,这位工人运动的领导人、这位老者,面对才华横溢的年轻马克思、恩格斯,所采取的态度,是不是比我们当今某些“左派老同志”或“左派大佬”要强一百倍呢?


影片展示了这样一个经典场景:在尔后的“正义者同盟”大会上,魏特林等人又兜售所谓“仁慈”、“人人皆兄弟”的观点,恩格斯与魏特林等人之间再次爆发激烈争辩。经过辩论,多数与会者拥护恩格斯的观点,并且一致同意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时,同盟的那位老成、持重的领导人,也站到了恩格斯一边,热烈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而鼓掌欢呼。


正如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艺术,既是典型的,也是具体的”。《青年马克思》这部电影,准确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欧洲社会的阶级矛盾,刻画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无产阶级的苦难,准确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欧洲思想界、当时欧洲工运中各种思想的交锋,准确展现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观点,但是却不是用书呆子的方式、不是用苍白的陈述来勾画这一切的。在影片中,毕竟表现的是青年马克思,因此这样一个马克思既有敏锐的思想、果敢的精神,又“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不同的观点丝毫不讲究策略、方式。《莱茵报》因刊登了马克思的文章被查封、编辑部人员遭逮捕,当时编辑部内有的同事埋怨马克思,马克思却毫无歉疚之意,而是激烈地与之争辩。马克思这时所争辩的,不是个人责任问题,而是我们应当怎样面对资产阶级专制统治和报刊检查制度。确如某些评论者所言,这部影片刻画了既有光辉思想、又有脾气的马克思。


影片的真实性还表现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第一次在柏林见面,并非一拍即合,而是互相并不了解、因此互相并不看好。再例如,恩格斯身为工厂主的儿子,却同情劳动人民,亲自深入工人居住区作调查,然而工人们却不理解他,认为他有可能是“别有用心”,有的工人甚至用拳头来回敬恩格斯。还有,在工人集会的场面,多次出现衣衫破旧的工人们赞成魏特林的错误观点、或者为蒲鲁东的错误观点而鼓掌的镜头,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而这,充分表现出一个真理:人的认识是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修改、不断提高的。


影片展示的人物均非尽善尽美,但都执着于一个崇高的理想。马克思是一名律师的儿子、本人又具有博士学位,完全可以过上一种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他却放弃了高薪工作,专注于写作《资本论》;燕妮出身贵族,却跟着一个看似“不务正业”的马克思,到处颠沛流离。恩格斯出身富有,却同情工人的苦难,深入贫民区写调查报告,写出《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部著作。

4.jpg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说这部影片的导演佩克,他是一名黑人,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在拉美国家海地,为了躲避80年代海地的政治动荡,他随父母到美国和法国,在那里读完中学。可见,佩克恐怕是出身比较富有的家庭。佩克后来在美国干过多种职业,包括出租车司机、记者、摄影师等,后来曾一度回到海地出任文化部长。人生的几次转折,促使佩克苦苦寻找了解世界的工具,他从20岁起开始学习马克思著作。他对新华社记者说,他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获取灵感,去分析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可见,佩克本人就是一位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马克思》这部片子,描写的虽然是将近二百年前的事情,但却是结合当今现实,发出了对真理的呼唤,也是佩克与全世界所有具备共同信仰的人们进行的心灵交流。佩克也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身居上层,却心忧天下。


我们国内今天的左派队伍里,动不动就冒出“新理论”,跟马克思那个时代欧洲的思想界很相像。今天的左派里,有的人提出什么“按照个人思想划分阶级”,而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多少生产资料来划分阶级。从表象上来看,马克思、燕妮、恩格斯都是自己所出身的那个阶级的叛逆者。但是,这只能说明,个人的思想和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站在哪个阶级的立场上,而不能得出“社会上所有人都要按照个人思想来划分阶级”的结论,更不能像有人叫嚣的那样,说什么“马克思主张按照经济划分阶级,毛泽东主张按照思想划分阶级”。今后的历史上,即使出现再多像马克思、燕妮、恩格斯这样的优秀人物,也不可能使资产阶级成员全都具备无产阶级思想。我们反过来看,蒲鲁东是法国一个箍桶匠的儿子,可他的理论并没有越出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界限。魏特林更是一位工人活动家,他的出发点是想要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工人阶级谋求解放,但是,他却不能从阶级斗争的高度去认识社会。那么,即使今后工人运动中再出现一些机会主义思想家,也不会使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思想都变成资产阶级思想,更不会使每个人都变成拥有资本的资产阶级。

5.jpg

回顾《青年马克思》当中一个个镜头,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在工人集会上振振有词、不断煽情,苦难、无助的工人们却辨认不清,却因为机会主义者的发言里带有部分为工人伸张正义的言辞而为其鼓掌、欢呼。这与我们今天左派中的某些情景,何其相似!


回顾《青年马克思》当中一个个镜头,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被强迫与机器同步劳作,片刻不得停歇,这与当今第三世界各国的血汗工厂,还有我国沿海地区的血汗工厂,何其相似!


回顾《青年马克思》当中一个个镜头,德国《莱茵报》编辑部人员被警察一个个押上警车,马克思因在法国发表进步文章而遭到驱逐,这与我们今天某些进步网站、进步青年的经历,又何其相似!

影片中还有一个地方特别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在大海边,恩格斯兴奋地对马克思说:欧洲各国的专制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各国工人阶级正在纷纷奋起斗争。也许,当时的恩格斯和马克思都以为,随着欧洲1848年革命高潮的到来,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也会随之一蹴而就。


不是“也许”,当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就是这样想的,恩格斯在其晚年的多篇通信中对此也是直言不讳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从未气馁、从未彷徨、从未后退。影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二次在巴黎碰面。这一次,两颗伟大的心撞出了火花。恩格斯请马克思到一间酒吧作长时间交流,两个人高兴得都喝了很多酒。这时候,马克思对恩格斯说:“哲学家们总是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鲲鹏击浪从兹始”,两位伟人从这里出发,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各国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历史从来是曲折的,谁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马克思、恩格斯也是一样。但是,历史永远是向前的,绝不是停滞的、更不是后退的。


而且,历史在曲折、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的伟大人物,需要像燕妮那样的伟大女性,需要无数不怕牺牲的巴黎公社社员,需要众多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息的英雄和志士。佩克导演可以算是当代的一位带头人,我们中国的左派,也应迎头赶上。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无套裤汉 2018-5-17 23:04
(英文介绍)

The Young Karl Marx
2017 ‧ Drama/History ‧ 1h 58m
Release date: February 23, 2018 (USA)

Director: Raoul Peck
Languages: German, English, French
Screenplay: Raoul Peck, Pascal Bonitzer, Pierre Hodgson
Production companies: Velvet Film, Artémis Productions, Agat Film & Cie

Available on YouTube from $3.99
Google Play Movies & TV from $3.99

Cast
August Diehl (Karl Marx) Vicky Krieps (Jenny von Westphalen)
Hannah Steele (Mary Burns)

查看全部评论(1)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8 11:53 , Processed in 0.02085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